国际汉语学报


  • 社会语言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

    李如龙;

    社会语言学是对结构语言学的重要补充,兴起半个多世纪来已经有很大进展。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有不少共同的观点,对语言教育有诸多启发。第二语言教育应该转轨为教言语、训练言语运用的能力,做到语用合理和适应语境。要加强阅读训练,引进文学导入,辅以文化阐释,以利于培养语感和学习兴趣。

    2013年01期 v.4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 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语言学接口

    宋晖;

    文化语言学由于其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即地域性、传承性、稳定性和交叉学科性,可以准确、恰当地与汉语国际教育实现对接。这有利于我们在进行学科建设时,既走向异域,又不迷失自我;既立足于本土,又超越本土;既依靠于本体研究,又可以跳出语言研究的小圈子。这要求汉语国际教育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异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比较;作为文化语言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文化词库的研究已迫在眉睫,另外,围绕文化语言学设置一些相关课程,进行具体的交际语境研究都是有必要的。

    2013年01期 v.4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文化教学的目标

    赵明;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文化教学的目标不应该是个过于宽泛的概念,而应在培养第二语言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上,进一步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点与难点。通过梳理国内外文化分类的研究成果,借鉴美国《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关于文化教学的理念,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文化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文化产品、文化实践等形式让二语学习者体认隐藏于其背后的深层信仰与价值观。明确这一点,有助于走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文化教学的"误区"。

    2013年01期 v.4 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6K]
  • 从使动-自动和主动-被动转换看汉英语的语序类型特征

    刘晓林;

    一些汉语研究者认为汉语是使动-自动句式突出的语言,英语是主动-被动句式突出的语言,本文认为该观点无法得到语言事实的支持。四种句式在两种语言中都较突出,差别在于英语的使动和被动之间难以进行转换,而汉语能够进行使动-自动-被动转换,即通过自动句式这个媒介将使动和被动联系起来。主要原因是汉语的补语在动词情态中立功能和方式义-结果义中立功能的基础上,发展出使动-自动-被动中立功能,从而促使汉语中形成"受事话题+动词+补语"的句法结构,从而使汉语的S/O枢纽模式得到加强,进而使汉语的作格特性得到加强,而英语维持着较强的宾格语特征。

    2013年01期 v.4 2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 试论否定和焦点的关系问题

    祁峰;

    焦点和否定是语言中两种重要的语法范畴,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本文将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述评,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否定范围与否定焦点之间的关系问题,并提出"否定测试"方法,以区分焦点标记和焦点算子这两种焦点强迫形式。

    2013年01期 v.4 3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K]
  • 义位是其成分义、结构义和语境义的函数

    刘善涛;

    函数是从数理逻辑借来的概念,义位的成分义是由义位内部不同类型的义素组成的函数;义位的结构义是由义值(包括基义和陪义)和义域(包括多少域、大小域、伙伴域)以及内部的子类型组成的函数;义位的语境义则是由主体语境义、语言环境义、小背景义、大背景义、语境零义组成的函数。上述三种函数又共同构成义位的多元函数表达式。本文以词汇语义为研究的切入点,采用理论和实证、共时和历时、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命题进行多角度的论证分析,希望能对词义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所帮助。

    2013年01期 v.4 5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K]
  • 现代汉语与越南语存在句句法比较研究

    黄素源;

    存在句是存现句最典型的一种。对于这种特殊的句子,至今已有不少学者深入研究并在此方面获得了相当大的成果。本文将现代汉语与越南语"存在句"(CAU TON TAI)的句法进行比较。

    2013年01期 v.4 6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 近十年来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陈勇;

    文章从"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学生的"学"、教学法、汉语本体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近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构建情况,认为,尽管学者们一直在努力探索有效的对外汉语教学路子,但成效并不显著,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构建模式所依据的理论相对陈旧,缺乏创新;二是缺乏品牌意识,许多教学模式提出后,不能被有效地推广。

    2013年01期 v.4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 试论初级汉语教学阶段虚词的例句设计

    牟世荣;

    初级阶段,学习者语言水平低,理解语法解释有困难,具体的例证能帮助学生体会语法解释,又能指导学生掌握语言的用法。因此如何在教学中用例句展示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成为了高效教学的关键。本文用实例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论述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设计虚词例句应注意的问题。

    2013年01期 v.4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 美国大学初级汉语教材语法构式编排考察

    罗宇;

    学习者语言要素之间,语言要素与情景语境之间的互动,是外语习得的关键。汉语语法教学应结合构式的结构、功能和典型的情景语境。汉语教材语法项目的呈现和练习应遵循此原则,但是国内出版的海外大学教材语法呈现和练习没有设置情景语境。

    2013年01期 v.4 10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 现阶段网上汉语教学平台建设分析

    王帅;

    本研究引入张伟远"网络教学三阶段理论"以及网上教学平台的功能框架,对当前有代表性的6家汉语网上教学平台的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比较,意在了解当前网上汉语教学所处的阶段.以及网上教学平台的功能情况。经过调查分析,文章得出结论,认为现阶段网上汉语教学平台还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状态,大部分仍处于网上教学的第二阶段,甚至第一阶段。具体表现为:(1)教师开发功能不强;(2)交流和协作功能开发不够;(3)资源建设方面有所欠缺。最后文章提出建议:(1)与远程教育理论接轨,以远程教育理论指导网上汉语教学;(2)注重网上教学平台的功能建设;(3)走出网上教学的一些误区。

    2013年01期 v.4 11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 单音节形容词致使句探析

    蔡忆铭;

    形容词致使句与存现句形式上非常相像,可以通过是否含施事格、是否内含使动结构来判定。形容词致使句具有动态性强、程度性弱、句中形容词临时增价、多见于新闻标题等特征。它的形成主要受古汉语使动用法的遗留,另外也有认知方面的原因。

    2013年01期 v.4 132-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 现代汉语“姓+某(某/人)”研究

    徐文君;

    "姓+某(某/人)"这一组近似的人称,大体上讲"姓+某"和"姓+某某"有较大一致性,"姓+某人"有自己的特性。本文主要从指代方式与音节制约、句法分布与共现连用和情景语境与表达功用三方面分析"姓+某(某/人)"的使用情况。

    2013年01期 v.4 14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 解读《说文解字》部首“王”

    王思闻;

    东汉许慎撰著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按照偏旁部首编排的字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书之一,它不仅确立的部首排列法,明确了六书理论,还保存了上古丰富的文字资料,是中国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后世的众多注疏中,有学者发现《说文解字》中存在很多"误释之字",不符合汉字的本形或本义。但本文认为许慎编写《说文解字》的初衷不仅在追溯了文字本义,更是将人世秩序和社会构架隐含其中。本文将以"王"部为例,试从《说文解字》的内部系统着眼,解读各部和各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构成了的文字世界。

    2013年01期 v.4 15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 殷商与西周铭文中“赏”、“赐”二字语法辨析

    杨于萱;

    周代宗法下的封建社会,长期实行等级严明的礼乐制度,以巩固其政治伦理。当时君王对于臣属时有赏赐,此类事件往往铸于鼎彝,成为足以与经传文献相互佐证或补充的实物资料。殷商、西周金文中之赏赐行为,大致可分为君王对公侯伯等群臣之赏赐;公侯伯对其下属之赐;诸侯国及臣属间之互赠;公侯伯等臣属对王之贡献等四类,综观上述的各种赏赐行为,可见赏赐行为实为殷商、西周政治运作之重要支柱,居上位者借"赏赐"行为以显示自身之权威,下属因受"赏赐"而有沐浴上位者恩惠之感。诸多学者先进对于"赏赐者""被赏赐者"与"赏赐物"之间的关系,已有深刻且完善之研究成果,但是对赏赐语法的讨论较少而略显不足,实仍有讨论空间。故本文试以殷商及西周时期铭文为主要考察对象,探讨"赏""赐"二字在语法句型中之差异,并试图说明二字随历史演进下,时人用法之互有消长,以呈现殷商至西周时期的所谓馈赠方法,由赏赐并用,到单用赐字,其中的转变现象。

    2013年01期 v.4 163-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 “更”及“更X”类副词的连接功能

    张玉倩;

    "更"及"更X"类副词的基本用法是用于句内表程度增加,随着其篇章功能的强化,也可用于句子或篇章间,具有关联和衔接功能,这从其近年来的功能变化和句法位置上都可得到证明。本章主要探讨此类副词表关联和衔接时的语义类型和表达功用。

    2013年01期 v.4 17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6K]
  • “谁说X”结构探微

    高飞飞;

    疑问代词"谁"与言说类动词"说"结合而形成的疑问结构"谁说X",在现代汉语口语和非正式书面语言中被经常运用。"谁"的基本疑问功能和"说"的言语表达功能导致"谁说X"结构中的X大多为引述性内容,故X在上文大都有回指对象。而在回声语境中,随着说话人的关注焦点从重在询问话语的发出者转移到关注话语内容本身,"谁说X"逐渐发展出表示质疑、反驳和否定的功能,在不断的交际使用过程中,"谁说X"在保留基本的询问发话者的意义的情况下,逐渐衍生出一个表否定和反驳意义的固化结构。

    2013年01期 v.4 18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 论“A是A”构式——兼论构式进入小句、A进入构式的条件限制

    侯贤慧;

    汉语表达转折让步除了带有明显的标记的句子和意合句之外,还有一种蕴含丰富的"A是A,(但)……"的形式。本文将对这种形式的前一个小句进行分析,探讨构式"A是A"的构武义,构式进入小句的语法条件以及语用特点。

    2013年01期 v.4 197-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5K]
  • “理论上”“原则上”与“名义上”的隐性否定功能考察

    蔡凯燕;

    "理论上""原则上""名义上"这三个"N上"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言语交际,尤其是在公文写作、新闻报导中,并且这三个"N上"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表达隐性否定意义。在具体的使用上,三者有许多相通之处,比如充当的句法成分、常用的搭配等等,同时又在语义和否定强度等方面各有侧重。本文主要从基本的分布与特定的搭配、显性的依据与隐性的否定、隐性否定的限制与成因以及隐性否定的个性与差异四个方面对这三个"N上"在语义语用等方面的异同点进行研究。

    2013年01期 v.4 21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0K]
  • 基于汉语特征的词汇动态系统研究——《汉语词汇论集》述评

    刘晓梅;

    <正>《汉语词汇学论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以下简称《论集》)收录了李如龙先生近十几年间发表的汉语词汇学论文。其内容包括了五个方面:(一)共同语词汇的系统及其生成与发展;(二)汉语与汉字的互动与汉语词汇的历史演变;(三)方言和共同语词汇的共时与历时比较研究;(四)语汇及语汇学;(五)词汇规范及口语教学。这些研究成果以其鲜明的特色集中体现了李先生的汉语词汇研究的理念。

    2013年01期 v.4 224-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 《解读最简主义》述评

    马志刚;

    <正>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解读最简主义》是一部在生成语法的总体框架下介绍最简句法思想的专业教材。作者Grohman等人都是句法界负有盛名的专业人士。和相对比较普及的句法学课本相比,本书要求读者最好具有原则和参数理论的基本知识。为了能够让读者从上个世纪的管约论渐进到目前的最简方案,作者在每章中都先对管约论中的相关内容进行透彻分析,指出其优劣后再介绍最简方案的优化处理方式。

    2013年01期 v.4 231-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 关于“纸张粉碎机”的层次结构——《“纸张粉碎机”的层次结构》读后的几点思考

    吕峰;

    裴雨来等为研究含动复合词的层次提供了新视角,但某些观点有待讨论。我们从认知角度分析了"N_1"与"V"间存在附接成分的复合词的层次之为[N_受+[V+N_2]]的原因,通过语料检索进一步分析了"V"与"N_1"不能构成合法动宾关系的情况。从词汇化和韵律角度分析了部分"N_施+V+N_2"为何不宜划分为[[N_1+V]+N_2]。从相似性及通指、定指角度讨论了"N_1"与"V"之间能否插入"的"及插入"的"与否对含动复合词层次的影响。

    2013年01期 v.4 237-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3K]
  • 《汉语语言文字启蒙》中的“CIVILISATION”

    马燕华;

    《汉语语言文字启蒙》(全二册)是一套在欧洲较有影响的汉语教材,据说先后重印了八次。教材中共有25篇介绍中华文化的短文,从中国的地理位置到京剧表演艺术,林林总总介绍了近二百个与汉语学习有关的中华文化要点。教材编者之一白乐桑(Joёl Bellassen)先生是一位汉语学习成功的法国人,我们认为这些中华文化要点的选择与介绍反映了白乐桑先生学习汉语的切身体会,提供了一份从外国学习者角度看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需要了解与掌握的中华文化的珍贵资料,是我们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华文化教学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这些短文在《汉语语言文字启蒙》(全二册)中都放在"文化"(CIVILASATION)栏目下,全部用英文撰写,其具体内容自《汉语语言文字启蒙》(全二册)出版以来(1997),已见零星引用,尚未有中文译本。我们现将这25篇短文全部译成中文,以飨读者。为了尽可能保持原文风貌,有些词语或说法虽然有地道的汉语表达法,由于原文并未使用汉语的这种地道表达法,我们仍然按原文表达逐字翻译。如,原文第8篇中详细描写了"抓周"习俗,但是并未指出这是中国孩子的"抓周"习俗,译文也就没有将"抓周"一词硬性添加上。段落划分也与原文一致。文中排序为译文排序,每篇译文最后附有原文所在册次、页码,便于查询。

    2013年01期 v.4 249-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3K]
  • 罗马字母表在东亚地区语言中的应用(1863)

    詹姆斯·萨默斯;刘殊墨;方环海;

    《中日论丛》(1863)又叫《中国和日本的知识库》,全名为《科学博物馆里的东亚科学,历史和艺术事实及事件中的中国和日本》,作者詹姆斯·萨默斯(James Summers,1828-1891)是英国语言学家、汉学家,该书是他汉语系列著作中的第三部。《中日论丛》的成书于日本明治维新的前夜,在这历史拐点上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时代印迹,对研究中日两国的交流史、近现代汉语史以及汉语传播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书中很多重要研究成果翻译介绍得还比较少,特利用在日本筑波大学交流的机会,译出部分以飨学界。译稿本着忠于原著的原则,在萨默斯间接引述中文资料的部分,严格按英文翻译;在直接引用中文资料的部分,则与中文原文核对,在一些需要补正之处,则加译者注。文章题目与小标题系译者所加。

    2013年01期 v.4 265-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9K]
  • 稿约

    <正>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和厦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研究所、孔子学院总部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联合主办的《国际汉语学报》由学林出版社出版发行。《国际汉语学报》以"止于至善"为目标,以探讨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交流最新的汉语研究动态,挖掘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多元特征,展示汉语研究的成果,为汉语研究与国际汉语教学提供新的交流园地,以推动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健康发展。就内容而

    2013年01期 v.4 280-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下载本期数据